固始县根亲文化展根据固始历史发展脉络,以固始历史上四次向东南沿海移民为主线,以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、客家文化一脉相承为主题,分固始士民徙闽条件、西晋八姓入闽、陈氏将军入闽、三王入闽、两宋士民入闽五部分。重点突出开漳圣王陈元光、闽王王审知两位领军人物的生平事迹、开疆拓闽的丰功伟绩和泽被后世的深远影响。
昔日中原战乱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去,离土别亲的凄怆悲号也化作对故土的深情眷恋。千年沧桑可以改变许多东西,却无法磨去铭记心中的浓浓乡情:固始——老家。
固始作为闽地众裔的祖根地,既是时空的巧合,也是历史的必然。固始地处淮河南岸,是古代人南行东部大道的中间地带。西汉初年,汉武帝三迁闽越人于江淮之间,固始是他们的首选之地,固闽两地的桥梁因此搭起。永嘉之乱,中原八姓避乱入闽,半数以上从固始出发,两地联系进一步增强;唐初,朝廷派固始籍将军陈政、陈敏兄弟戍闽。陈政子陈元光开漳建州,所随固始籍将士亦都落户于闽。从而奠定了固始与闽地的血脉关系。于是就有了唐末王审知兄弟率义军入闽落户,就有了两宋及后来的固始士民因循避乱入闽。
固始先民入闽,带去了发达的农耕技术,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,也带去了固始人敢为人先、奋斗不息的生存理念。他们相继入闽,对开发闽地及东南诸省,弘扬民族文化,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千百年来,这些入闽先人的后裔播迁至台、粤、港、澳及海外各地,所到之处,不仅承传了先人的奋斗精神和文化素养,也把“固始”这个祖根地的符号刻在庙堂,记入家谱,并融进了他们生生繁衍的血脉。
据史料显示:境域,夏、商为英、蓼、娄诸国地。西周为番(音潘)、蒋国地,兼有蓼、黄等国地。春秋战国为期思县、雩娄邑,秦汉后置有寝县、雩娄县、蓼县、期思县、安丰县、阳泉县、固始县等。唐代期思并入固始;宋代,商城并入固始(明成化间复置)。唐至清,固始多隶属光州。新中国成立后,固始初属潢川专区,1952年后属信阳地区(今信阳市)。
固始县名由来
公元25年,东汉建立。建武二年(公元26年),光武帝刘秀封功臣李通为固始侯,拜大司农。时“帝与通首事,欲其坚固初始欤!”“固始”称谓由此而出,并沿袭至今。
华夏姓氏源流,恰似神州江河之水,同发一地,支系万千,经流祖国每片土地。其中,豫南固始至闽台的姓氏流向,尤为突出而又支系明晰。它起于一千六七百年前的晋代,突出在唐代,直至宋元还有流徙。可谓“晋代肇启,宋、元不已”。
(一)士民徙闽的条件
远在五帝传说至夏、商、周时代以后,固始历史域地均有帝裔或功臣受封食邑;先贤孙叔敖在公元前600年在此兴修水利,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;汉唐时代这里居住着较多的衣冠士族,他们聚族而居,世代耕读,具有一定的人力与物力,在朝代交替的战乱之际,具有远徙入闽的条件。
(二)早期两地沟通的条件
夏少康封其庶子“于越”会稽,此封成为炎黄姓氏由中原至浙闽之地流向的源头。汉武帝为免“后世患”,将闽越民徙居江淮之间,客观上把相距二、三千里的闽南之地与江淮之间联系起来,为南北人口融合,为中原士族徙居闽地创造了先导条件。
晋武帝之后,八王内乱,战争连年;北方民族分据中原,争战不已,后世称为“八王之乱”、“五胡之乱”。两乱历时148年。晋怀帝永嘉年间是“五胡之乱”剧烈时期,中原士民纷纷南渡。《三山志》记载:“爰自永嘉之末,南渡者率入闽,陈、郑、林、黄、詹、丘、何、胡是也。”其中固始士族尤为显著。明嘉靖《固始县志·隐逸附》记载:“《闽中记》:永嘉之乱,中原士族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先入闽,今闽人皆称固始人”。
在我国初唐历史上,从 “光州固始”走出一个造福南疆、饮誉朝廷的家族;这个家族中有一位献身八闽百粤,名播海外的将军。这位将军就是唐初平抚“啸乱”、创建漳州、传播中原文化的“开漳圣王”陈元光。
公元669——670年间,泉州与潮州间的原住山民与安居务农的汉族群众冲突不断,爆发大规模的“蛮獠啸乱”。总章二年(669),唐高宗诏命归德将军陈政为朝议大夫、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,率府兵3600名、营将123员,入闽平乱。因众寡悬殊,交战失利,退守九龙山,请朝廷增援。朝廷命陈政兄陈敏、陈敷率58姓军校及“光州固始”子弟赴闽增援。途中敏、敷二人染病病逝;陈敏子元敬、陈敷子元敡也不幸夭折。魏氏夫人不顾丧子、丧孙之痛,代子领兵,继续南下。两军会师后,打通前进道路,在云霄火田一带建宅落户。陈政不负朝廷厚望,出生入死,历尽艰辛,“靖寇患于炎荒,奠皇恩于绝域。”历时9年,积劳成疾,于仪凤二年(677)病故于军中。
陈元光时年21岁,奉诏代理父职。13岁随家南征,经历38年戎马生涯。他先后平息了潮州、循州、惠州一带的“啸乱”,闽南、岭南社会由此得安定。永淳二年(683)陈元光进阶为政议大夫,岭南行军总管。
弘道元年(683),陈元光奏请在泉、潮间建州设县,实现长治久安。垂拱二年(686),武后颁诏允建漳州,并新设漳浦、怀恩(今诏安)两县,任陈元光为漳州刺史兼漳浦县令。
1、政治上,廉政奉国,任用贤能,广开才路;军政岗位人才济济,同心同德。
2、经济上,一是劝农务本,鼓励耕织,兴修水利,改善农耕。二是扶持工商,发展手工业。近海农户晒盐、造船,内地居民制陶、制茶,手工业渐成规模。三是寓兵于农,积极屯田。四是大力推进均田制,诏倈流亡,建宅垦荒,动员民众垦荒,自恳自种。五是轻徭薄赋,善政养民。实行“不役不税”,扶持生产。六是推广中原农业生产技术,改进耕作。
3、在文教上,办庠序,兴书院,施教化,移风俗。州署设有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,松州书院和各地书院相继创立,兴办社学、义学尉成风尚,使漳州大地实现了“民风移丑陋,土俗转温醇”的巨大变革。
4、在军事上,巩固府兵制,并于辖区置堡36处,作为军事绥靖和教化之所;四境设立“行台”,布岗巡逻,以保安宁。
唐睿宗景云二年(711)十一月初五日,粤东潮州流寇复起,陈元光将军在出巡途中闻警,率轻骑讨之,因援兵后至,为贼将蓝奉高所伤,以身殉职,终年五十五岁。当朝和后代朝廷,对陈元光累有旌表追封,其中以宋朝追封的“开漳圣王”影响最广。
陈元光殉难后,其子陈珦奉诏代领州事,肃清了漳州及潮汕地区社会动乱根源。陈珦在任27年,安民惠民卓有政声。陈珦隐退后,其子陈酆“使居祖职”,“恢拓先业”,“锄强救灾”。陈酆辞世后,其次子陈漠又“以平广寇功授中郎将兼漳州刺史”。元和十四年(819),陈漠卒于任上,为造福漳州百姓献出了毕生精力。从陈政起,上自其母魏敬夫人,下至陈元光等儿孙后辈,祖孙六代戎马闽粤,励精图治,历150余载,可谓满门忠烈,丰碑长存。
历史厚爱英贤,人民感念功臣,古今中外,莫不如此。固始娇子、八闽功臣王审知兄弟,就是为历史所重爱,人民所感念的人。
翻开新旧《唐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古代文献典籍,河南“光州固始”人,闽王王审知兄弟治闽兴邦的辉煌业绩赫然有载,字里行间闪耀着他们治军理政、治世安邦的文韬武略之光,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之光,善谋福祉的德政惠民之光。
唐末,朝政腐败,民生凋敝,农民起义风云激荡。僖宗光启元年(885),安徽寿州人王绪率农民义军攻陷光州,固始东乡人王潮、王审邽、王审知三兄弟率5000余众从义军入闽,继唐初陈政、陈元光之后,揭开了“光州固始”人改写福建历史的又一恢弘篇章,在东南沿海发展史上树起了又一座丰碑,架起了福建与固始的又一座亲情桥梁。
据《新唐书》与《十国春秋》载王氏兄弟,出身名门望族,秦将王翦34代孙。其五代祖王晔为固始令。王潮,字信臣,“沉勇有智略”;弟审邽,字次都,“喜儒术,善吏治”;审知,字信通,号祥卿,喜读书,好骑射,常乘白马,号称“白马三郎”。唐末,黄巢义军之寿州人王绪聚众万余,攻取光州,纳收士民,以广队伍。王潮时为固始县佐使,与弟审邽、审知,以才气知名,邑人号称“三龙”。王绪为网络人才,施计使王氏兄弟5000乡民从军,并委任王潮为军正。王绪率部辗转入闽。王绪嫉妒贤能,“猜测不仁”,军中人人自危,引起兵变,为部将逼自杀。众推王潮为主。王潮治军有法,军纪严明,引兵拔泉州,并授任刺史。景福二年(893)五月,“潮入福州,自称留后”。王氏兄弟率义军南北转战,历时9年,终于平定了闽疆,统一了全闽,结束了地方割据,盗贼四起的局面。昭宗在福州建威武军,任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,福建观察使,审知为副使。乾宁四年(897年)底,王潮去世,追封秦国公。次年,朝廷任审知为威武节度使。天佑元年(904),授封琅琊王。后梁开平三年(909),授王审知为中书令,进封闽王,闽国正式建立。唐庄宗同光三年(925)十二月,王审知病逝,谥忠懿。后人为追念闽王之功德,将其生前宅第改建成闽王祠,祠前立有功德碑——唐《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》,碑文记述了王审知家世及生平事迹。
王审知(860——925)开闽治闽,勋劳卓显,因而代颂其功,史不绝书。政治上,一是尊奉中央,维护统一;二是实行“睦邻保境,轻徭薄赋,与民生息”的政治方略。巩固边疆海防,使福建免遭战乱之灾,百姓免遭繁役苦赋之苦。尤其是在“四方窃据”,民富兵强,左右数度劝其称帝时,他力排众议,据不称帝,始终不渝地坚持“宁为开门节度使,不作闭门天子 ”。真心实意地尊奉拥有中央政权的唐王朝和后梁王朝,“致君愈勤,述职无怠。万里输贡,川流不系其赊,一心尊戴,风雨不改其志。”
1.整顿吏治,广纳贤才,以巩固政权。在福州泉州等地设“招贤馆”,接纳中原各地避乱的知识分子,或委重任,或做幕僚,或使以执教。
2.经济上,重视和鼓励发展生产。劝农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。亲自主持兴建或扩建福清、长乐沿海大堤,修建了晋江40余华里的灌渠,疏浚了受益可达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。同时围海造田,扩大耕地。在平原推广种双季稻,在武夷山区开垦茶园,种植茶树,发展纺织、制陶、冶金、铸造等工业生产。
3.提倡文教,兴办学堂,培养人才,教化黎民。达到府有府学,县有县学,乡间有私塾。至宋代,闽省已成文风昌盛之地,才俊辈出之乡,状元亚魁、进士及第超于中原,名臣贤相,仁人志士层出不穷。
4.发展商业和海上贸易,免除杂税,奖励通商。躬身踏察海湾,修建码头,辟建港口。福州、泉州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,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港口。海上航线北至新罗(今朝鲜),南至南海诸岛,以及印度和阿拉伯地区。吸引很多阿拉伯裔商人和伊斯兰教徒来此经商或安居。到宋、元时代,泉州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一流大港。活跃的海外贸易,为福建经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巨大活力。
一千年前,王审知三兄弟由“光州固始”率领80余姓义军挥师南下,拜剑开疆,一统全闽。他们用中原河洛文化,农耕文明和“修齐治平”的仁风德政与治世方略,改写了福建这一乱世蛮荒之域,开创了闽地历史的新纪元,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谐,人民安居乐业,经济繁荣昌盛,文风蜚声四海的“海滨邹鲁”。
北宋末年,宋徽宗,钦宗被金兵所执,宋高宗南渡,京都移至临安,中原士民纷纷南渡。固始一度被金兵占领,士民多南下,有些便因循先民旧路,定向徙入闽地。明嘉靖《固始县志·人物·隐逸》记载:“靖康南渡,衣冠文物荡然一空”。南宋末年,元军占领光州,光州所徙至固始县南山金刚台。不久元军占领固始县城,民众则纷纷南逃,衣冠士族又定向徙居闽地。
南徙入闽的氏族,基本上是衣冠士族;有些本人虽不是仕绅,也与宦族或亲属关系;或与士族大户有从属关系。因为在一千六七百年前的封建社会,只有“衣冠士族”,才能拥有族众;在由兵荒马乱的中原逃到二、三千里的闽地,才有力量克服路途中的艰难险阻;在生疏的荒凉之地,才能披荆斩棘开辟出新的生活家园。
具有较高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的中原士民徙居闽地,对于闽地的开发建设,是新力量的投入。具有开发、建设、治理能力的陈元光等人进入闽南,设县置郡,使边陲地区更好地置于唐廷统治之下。王审知广纳人才,开港通商。大批中原士族入闽地,带去多样的中原农产品种,手工品种,传播中原文化。大量的中原移民与闽南少数民族通婚,使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为一体,加强了闽地人口素质的提高,有利于闽地社会经济的发展,有利于闽地人才的出现。
福建素有“三山一田”之称,耕地有限,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,福建由地旷人稀、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、经济发达地区。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,于是便开始向外地移民,福建因此成为全中国输出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。福建对外移民除东南亚各国外,更多的是迁移台湾。
福建与台湾地理位置毗邻和关系密切及历时逾200年代闽台同省合治制度,形成台湾移民以福建居多的特殊状态。福建居民移民澎湖、台湾始于宋代,而首次移民高潮,应是明天启年间,以颜思齐、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占据台湾北港,3000左右泉、漳贫民竞相投奔台湾。崇祯元年(1628),福建饥荒,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支持下,招倈沿海灾区数万人移民台湾垦荒。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福建向台湾大移民。南明永历十五年(1661),郑成功收复台湾,郑氏军队眷属约三万多人,当时除命屯垦外,还大力招倈大陆沿海民众,主体仍是福建沿海泉、漳各县居民。清代是福建民众移民台湾的重要时期。
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施琅率军收复台湾,全国统一。自康、雍始,至乾、嘉年间,福建民众相继赴台,导致台湾由南到北、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全面展开。尤其清政府于乾隆四十四年(1784)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江港对渡,五十七年(1792)又开放淡水八里岔与 江及福州五虎门通航带动了移民潮的高涨。至嘉庆十六年(1811),全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94﹑5万人,至1895年全台人口已达370多万。
据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,台湾共有82﹑9万户,737个姓氏,其中500户以上的大姓有100个。在这100个大姓中,有63姓的总户数为67万,其人口占台湾总人口的81%。这63姓的族谱,大多都明确记载:先祖来自“光州固始”。这些数字充分反映出福建与台湾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,而大多数福建人又是中原人通过固始迁去的。由福建迁往台湾而祖籍“光州固始”人为台湾的开发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翻开历史,查阅浩瀚的地方志典籍和宗谱,可以看到在海外侨胞和台胞中,绝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和广东,其中又以闽粤沿海地区的漳州、潮州、福州及所辖地区的人最多。追溯历史,闽粤绝大多数人的祖先是历史上从中原迁移过去的,其中规模最大、人数最多、组织最好、影响最大的两次移民是在唐初和唐末。两次移民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。他们先由闽、粤、台湾、南洋等地,继而散布世界各地。这些侨民身上唐代的烙印超过了汉代,聚居区一般都名之为“唐人街”或“唐人町”。他们从故土带去的中华文化、风俗习惯,虽历经沧桑有所演变,但时至今天、仍然程度不同地“保留”着一些“固始印记”。像家常食品、民间花会、传统节庆、婚丧习俗、神社祭祀、儿童游戏等仍和祖根地有着惊人的相似、相近之处。某些方言和语音几乎完全一致,仍可辨其源流。无数闽台同胞、海外侨胞、世界客属,由古至今谱载口授,代不失传;牢记乡关祖地,勿忘“光州固始”。几百年来,华侨们用毕生的精力为侨居地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贡献,也对文化交流和血统融合做出了贡献。可以这样说,如果没有唐朝的两次移民,今日海外华侨绝达不到2000多万的数字。
固始,一座冉冉升起于中原大地的根亲文化名城!
固始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因缘,历史上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数次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,固始南迁先民与固始的发展相伴相生,描绘了一幅中原移民史上的壮丽诗篇!改革开放以来,“宁肯苦干,不愿苦熬”的50万固始人离乡创业,足迹遍布世界各地,书写了一卷励志拼搏的崭新篇章!
“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”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,是我们的追求与发展期盼,让海外游子回到梦中那遥远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不变的坚守!展厅里展出的片断,取材于固始根亲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;这里再现的情景,是180万固始人民对游子亲人的翘首以待!
根亲文化永不落幕,根亲文化永远精彩,根亲文化必将成为撑起固始加速发展的脊梁!